LGBTQ

2024.04.03 回歸男女的原始肖像

回歸男女的原始肖像 — 從性別風暴到性別之美

鄭玉階

本文摘要鄭玉階老師的文章,鄭老師在文中探討了性別運動推動了非二元(男女)性別、LGBT+、激進女權主義和跨性別運動,挑戰了教會的道德原則和教義。文章強調教會有必要恢復人類學的基本教導,恢復《聖經》中的男女原始形象的重要性。並以多瑪斯·阿奎那的美學原則探討性別之美,建議教會應保持對話,並在啟示和教導的指引下闡明性別的意義。

在性別認同主義的灌輸下,性別不安或混淆漸漸成為社會現象,越來越多人尋求改變自己的原生性別。性別到底是屬於人與生俱來的本性,還是屬於社會建構的「選擇」呢?

一、性別風暴

(一)有關性別的術語

1.「性」(sex):是指人類和動物體內的一系列與身體和生理特徵有關的生物學屬性,包括染色體、基因表達、激素功能和生殖或性解剖結構,分為兩個主要類別—男性和女性。「生理性別」(biological sex) 以原生身體及生理特徵(例如生殖器官和激素水平)區分男性和女性。

2.「性別」(gender,又譯為社會性別):指任何二元性别(女性、男性)或多元性別, 根據社會建構,它們分為不同的人格特質的身分、角色和行為;「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指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性別角色與性傾向之間的認同。

近代出現的性別理論認為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可以分割,天主教教育部的文件中提到跨性別主義者的想法,他們錯誤地認為「社會性別的概念取决於每個人的主觀心態,他或她可以選擇與其生理性別不對應的社會性別,其他人因而也要如此看待那人。」

(二)性向的逆轉

繼二十世紀的性革命(sex revolution) 之後,當代社會面臨的不僅是性的解放,更是一場性向的逆轉。 2009 年在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在青春期經歷過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的男孩,有90% 最終接受自己的生理性別。但近幾年,因為性別運動的推廣,性別不安的青少年可以在不通知父母的情況下,被老師或社工直接轉介給醫生,醫生會為他們提供青春期延遲藥物,甚至允許在未經父母同意的情況下對未成年人進行變性手術。在世界各地本來保持沉默和被動的教師和家長,也開始了抵制跨性別的行動。

二、天主教會信仰對此議題的回應

(一)回應性別問題的教會文獻

1.《天主教對性別認同理論的回應:教理講授和牧民指南》: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總主教(the Archbishop of Portland in Oregon)於 2023 年發表了 “A Catholic Response to Gender Identity Theory: Catechesis and Pastoral Guidelines”,目的在於給予面對性別主義浪潮的年輕人鮮明、清晰的教育及指導。 牧民指南指出,天主教人類學對人性的理解與現今社會的「性別認同理論」(gender identity theory)對人性向的理解不一致;後者認定性別的主觀意識(subjective sense of gender) 高於生理性別的客觀事實(objective fact of biological sex), 並建議以「過渡」(transitioning)過程以識別選擇的性別, 而不是自然既定的性別。因此該指南明確地指出天主教機構和教程不應認可性別認同理論,無論是社會的還是醫學的,也不應促成任何形式的性別轉變。所以,「姓名、 代詞、設施使用、穿著和體育參與」,都應取決於生理性別,而不是主觀的性別認同。

2.《天主造了一男一女:在教育領域內關於性別議題的對話之路》:天主教教育部 2019 年發布的文件更側重聆聽(listening)、推論(reasoning)和建議(proposing)的原則,文件5號說「事實上,仔細聆聽對方的需要,並結合了對多元化的狀况的真正理解,就能够從推論中獲得一套共同接受的理性元素,並且能够準備人去接受扎根於信仰的基督信仰教育。」

3.兩位教宗的示警:教宗本篤十六世曾說:「教會將面臨的下一個巨大挑戰, 是性別意識形態(gender ideology),這將是對造物主天主的最終反叛」。現任教宗方濟各也曾指出:「現今的孩子們在學校裡被教導可以選擇自己的性別......這種意識形態殖民也被有影響力的國家所支持,這實在太可怕了!」

(二)男人和女人的原始肖像(primitive image)

聖經創世紀描述了天主按照衪的肖像創造了人類— 男人和女人,所有受造物託付給人類(男人及女人),命令他們保持所有生物的和諧,並履行其獨特的聖召。所以,男人和女人是天主的神聖性存有的參與者。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身體神學》 中指出男人和女人用他們的「身體」成為三位一體天主臨在的模樣,這種共融透過「給予生命」(生育) 來表達。這是一種在自愛和自我奉獻之間建立關係的轉變,使一個人的生活成為與他人的共同體。教會主張「男人和女人擁有同等的尊嚴和同等的價值」,堅守原則地肯定男人和女人需要彼此才能實現充實的生活,鼓勵人們在這平等但有差異(equality in difference)的基礎上,重新考慮天主的肖像中所體現的男性和女性的互補性。透過互補,男人和女人成為愛的工具和給予伴侶的禮物 。

三、在多瑪斯美學的視角中窺看性別之美

一個人的美麗不僅取決於審美,更與德行有更深的聯繫。人類的美雖可以涵蓋外表,但它最終超越了身體,延伸到精神和道德。而美德行為,尤其是節制和遵循神聖秩序的基本美德,反映了人內在天主肖像的美麗。

(一)阿奎那的天主肖像觀

多瑪斯認為,美的最高形式存在於天主神聖的本質中,而人在有限的程度上參與了這種美。人有獨特的能力來體現神聖性及實現人性的完美,包括理性、自由意志和道德意識。多瑪斯强調,天主肖像的最終和真正美的實現,在於人與天主的相似性結合。這種精神上的結合和對天主的服從會促成人性實現其完美。

認識和欣賞身體的生理性別之美很重要,因為它反映了人類的自然法則(natural law)。欣賞生理性別之美,事實上是承認男性和女性的外表、特徵和經歷的多樣性及互補性。認識人體的內在美,無論其具體構成如何,都有助於培養身體積極性、自我接納和對他人的尊重。

(二)性別之美的因素

多瑪斯認為美是一種超越的品質,包含三個關鍵要素:完整性(integritas)、比例(proportio)和清晰度(claritas)。 美涉及整體、和諧、完整的感覺,是客觀的,並具有本體論的意義。

完整性(integrity):指的是存有物在某一過程中不能有所缺乏,每一個存有物都必須實現其物種的所有可能性,都按各自形式達到完美。所以,人之所以成為男人或女人,是由於天主所願意和創造的目標。由此觀之, 一個人的真實自然的性別之美,是當一個人忠於自己並擁抱自己的生理性別時,它可以被視為完整(wholeness)或統一(unity)的表達,這屬於靈魂與身體、智力與意志、物理和心理、內在感官與外在感官的統一。 因此,如果一個人的心靈與他的身體相契合,或者說,一個人接受並接納自己的身體與靈魂中性別的統一,那麼他整個人就是美的。

比例(proportion):是美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一種和諧的表現。無論社會規範或期望如何,欣賞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不同表達,以及承認它們的價值和意義,可以被視為擁抱性別比例的美。一男一女之間終身結合,建立家庭,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具有適合各自的不同角色,是表達比例和諧的一種行動。丈夫和妻子作為配偶和父母的角色,相互補充的「互補性比例」(complementarity ratio)可以使雙方和諧地協同工作。

清晰度(claritas):美與理智的清晰(clarity)及光輝(brightness) 聯繫在一起。多瑪斯將精神之美定義為「理性的精神清晰度」(spiritualem rationis charitatem),他認為精神美指的是人的言行根據理性的精神清晰度而獲得的比例上的美 。這可以理解為個人表達自己的生理性別—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以至被他人清晰而真實地理解。對生理性別尊重的溝通、理解和接受,有助於達到性別的清晰和美麗。

節德(virtue of temperance):精神美在節制美德的好習慣下,能使人節制欲望,透過忠於自己的真實性向而形成良性性情的作用。多瑪斯的精神美觀念可以透過整合理性(本性觀點)和信仰(超性觀點)來促進道德發展。因此, 精神之美可以培養一種超性的視角,提升人類的靈魂來思考天主的美麗,這是人類幸福的最高程度。

結語:牧靈和對話

在牧靈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天主教會對 LGBTQ+ 群體的關心還做得不夠,對他們所表現出的愛還不夠充足。 同時,教會也需要清楚表明自身信仰立場和教義。以下四方面可以作為思考重點:

  1. 人類從受孕之時,就被創造為男性和女性,這就是我們所說與生俱來的性別,是天主的計畫。
  2. 人類是身體與靈魂的結合,如果提出一個與身體分離的自我,說「我不是我的身體」,這會對人類學造成認知的困惑。
  3. 身體是神聖而有尊嚴的,不能輕易地把它當作一種工具來操縱或重新分配性別,或者把身體當作是構成性(constitutive)的或財產性(property)的事物。
  4. 性別的差異(gender differences)是天主的神聖計畫,是為了人類繁榮而創造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是在互補的方式中存在。

假如所有人都是祂的子民,那麼教會就應該邁出對話的步伐,努力走進世界,特別是進入那些被邊緣化、尋求社會大衆認同的少數群體的生活中,優先給予他們牧靈上的關愛,讓他們經歷天主的愛。在面對跨性別及同性戀議題時,無論在教義方面或者在牧靈的幅度上,我們都需要謹慎而為,在啓示的光照下去分辨,並在愛德中去行動。

文章出處:
鄭玉階,〈回歸男女的原始肖像 — 從性別風暴到性別之美〉,《公教神學評論》第五輯(2024.02),170-198 頁。
圖片來源: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9/jun/05/best-books-of-2019-so-far
https://www.pinterest.com/pin/109768210918882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