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News

2024.12.31 人口寒冬隨著家庭的衰退來到

人口寒冬隨著家庭的衰退而來到
作者:Shenan J. Boquet 神父

一個民族的希望與世代之間的和諧密切相關。孩子的喜樂使父母心跳加速,重新開啟未來。孩子是家庭和社會的喜樂。他們不僅僅是生殖生物學的問題,也不是實現自我的方式,更不是父母的財產……不。孩子是禮物。
——教宗方濟各,2015年2月11日公開接見

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50歲以下成年人中,表示「很不可能」會生育的比例有所上升。與2018年的同類調查相比,這一比例從37%上升至2023年的47%。

自嬰兒潮(1946-1964年)以來,社會規範的變遷及其他關鍵因素(例如阻孕的普及、無過失離婚、延遲結婚、反對生育的計劃、激進女權主義、同性婚姻合法化等)重塑了近代的美國家庭,導致出生率逐年穩步下降,最終使目前的總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降至1.6。
生育率衡量的是每位女性平均嬰兒活產數。「人口替代率」是指世代之間能保持人口規模不變的生育率,即每位女性生2.1個子女。如果總和生育率高於2.1,人口將增加;若低於2.1,人口最終會減少。
正如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一份報告所述,「美國的總和生育率自2022年起下降了3%,達到歷史新低」,並補充道,「從2014年到2020年,該比率每年穩定下降2%。」沒有跡象顯示情況會有所改變。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指出,57%的受訪成年人表示他們根本不想要孩子。而在2024年春季的調查中,47%的成年人認為迎接孩子會對國家產生負面影響。
這些數據應引起極大的擔憂。若未能達替代人口,美國將危及未來和自身的存在。
 

美國並不孤單
人口減少並非僅僅是美國的問題。大洋洲、亞洲、拉丁美洲和歐洲的生育率也遠低於人口替代率,僅有非洲的總和生育率(TFR)為4.12,仍保持人口增長。

根據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人口司在其年度報告《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中指出:「目前,全球生育率為每位女性生2.3個活產嬰兒,較1990年的3.3個下降。全球超過一半的國家和地區的生育率低於每位女性生2.1個嬰兒。」這意味著,全球約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生育率低於2.1的國家或地區。換句話說,「全球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人生活在人口規模已達峰值的國家。」
同一份聯合國報告指出:
  • 2024,在全球28%的人口所處的6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規模已於2024年前達到峰值。
  • 在全球10%的人口所處的48個國家和地區,人口規模預計將於2025年至2054年間達到峰值。
  • 在其餘126個國家和地區,人口可能會持續增長至2054年,並可能在本世紀晚期或2100年後達到峰值。
從更廣的角度看,1950年,全球每位女性平均生育4.7個子女。如今,這一數字降至2.3,並且還在穩步下降。由於需要2.1的生育率才能維持現有人口規模,可能在未來20到25年內,大多數國家將進入人口寒冬。這意味著,老年人口的數量很快(在某些國家已經如此)將大幅超過年輕人和兒童的數量。

以中國為例,政府數十年來強行實施的「一胎化政策」導致人口縮減。一篇BBC文章報導,從2022年到2023年底,中國人口減少了208萬人。該文章指出:「中國人口已連續第二年下降,這加劇了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未來增長的擔憂。」儘管中國政府近年來努力鼓勵夫妻多生育,但很少有人響應。一孩家庭已成為文化常態。
 

英國:低出生率的另一案例
英國是歷史性低出生率的另一例證。一份由英國國家統計局(ONS)發布的最新報告強調了這一點。ONS 是一個負責收集和發布與經濟、人口和社會相關統計數據的非部長級部門。該報告指出,英國母親所生育的孩子數量已降至歷史新低,在過去15年內減少了25%。根據報告,2023年英國的生育率降至每位女性僅1.44名子女,遠低於維持人口替代所需的2.1,是自政府1938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最低紀錄。
各國已開始對下降的生育率及其將帶來的嚴重社會和經濟後果作出反應。聯合國報告顯示,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國家已實施促生政策,向夫婦提供獎勵,例如「嬰兒獎勵」現金補助、有薪育兒假、兒童補助金、補貼育兒服務,以及資助生育治療(包括一些具有高度道德爭議的方式,例如試管嬰兒技術)。

例如,俄羅斯試圖通過給予夫婦一天的假期,明確鼓勵他們利用這段時間嘗試受孕來提高出生率。法國、希臘、意大利和芬蘭等國則提供稅收優惠和增加社會福利。歐洲的總和生育率為1.5,亞洲為1.9,大洋洲為2.1,拉丁美洲為1.8。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這種擔憂並非毫無根據。各國政府重新思考提高生育率的策略,以及為促進生育措施投入數十億資金的原因也就不難理解。然而,正如我先前所寫,這些促生政策迄今為止並未真正奏效。各地區的生育率依然持續下降,未見明顯改變的跡象。
促生政策無疑是鼓勵夫妻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迎接新生命的重要部分。但它永遠無法單獨解決問題。
 

孩子減少的趨勢
自從阻孕措施的引入、墮胎合法化以及無過失離婚的實施以來,我們見證了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逐步崩解。這一現象更因一種以個人享樂、浪漫和滿足為核心的性觀念普及而加劇。這種態度及其伴隨的行為歪曲了人類的性本質,將婚姻行為(本應為夫妻間專屬的行為)從其具有雙重且不可分割目的(性結合與生育)中剝離現代對婚姻行為的理解與天主的設計背道而馳——天主設計的婚姻行為應是夫妻間獨特且互補的行為。婚姻本質的善與性行為的扭曲導致了嚴重的後果,影響了人們對自身、他人、婚姻和家庭的看法
雖然有人認為政府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但僅憑政府政策和計畫,無法讓人們重視這些重要的美善,特別是因為政府及其機構長期以來正是造成當前問題的主要推手,通過其反對生命和反對家庭的世界觀。
全球各國政府投入了數十億美金推廣阻孕、墮胎和絕育,以及虛假的女權主義和脫離真理與責任的激進「自由」意識形態。政府可以通過推行支持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政策與計畫,讓婚姻和養育家庭變得更容易,但無法讓那些正在放棄婚姻、追求隨意關係並選擇不生育的人改變心意,無法讓他們願意結婚並迎接孩子的到來。
正如前文所述,這種心態並不限於美國或西方國家,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令人遺憾的是,當談到婚姻生活和迎接孩子時,世界各地的許多年輕夫妻只會看到無數的「風險」——經濟困難、生活方式的改變、錯過的假期、不眠的夜晚,以及一生對孩子福利的擔憂。他們無法在那種迎接孩子(作為愛的果實)進入家庭和社會的給予生命之愛中找到滿足或意義。

試想,1960年美國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72%已婚。1978年,18至29歲的年輕人中,有59%已婚。而如今,這一年齡組中只有20%的人已婚,更多的伴侶選擇同居。單人家庭和單親家庭也變得更加普遍。我們在大多數已開發國家都看到了同樣的趨勢,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一現象也正在發展中國家成為現實。
不可避免地,婚姻減少意味著孩子也會減少。
 

如何扭轉人口下降的趨勢?
看看那些唱反調者及其對婚姻、生育和家庭生活價值進行蓄意攻擊的人為我們帶來了什麼。他們創造了一個充滿絕望、迷茫、陰鬱和毫無喜悅的世界,年輕夫妻缺乏勇氣與希望去完成世上最正常的事情:結婚並建立家庭。
大多數人似乎並未意識到,甚至不願接受婚姻與家庭生活的崩潰對社會健康造成的巨大破壞。例如,貧窮、暴力、教育不良和無家可歸的問題被廣泛討論,但很少有人提到這些問題的系統性根源及其解決之道。
數代以來,我們的文化不斷向父母和準父母灌輸貶低養育孩子價值的觀念,過度強調育兒過程中的挑戰。隨著人們越來越關注暫時的憂慮,例如獲得好工作、購買豪宅、汽車、衣服和度假,人們對婚姻與家庭這些被遺忘的價值也越來越不感興趣。他們唯一關心的是自己的個人滿足。
此外,在人口控制者的恐嚇和宣傳下,這種普遍的觀點認為,生育超過一兩個孩子是一種自私的選擇,會帶來負面後果,甚至讓孩子受苦。根據這種觀點,「健康」的做法是讓夫妻僅生育一兩個孩子,甚至不生育,這被認為是夫妻關愛自己、他人福祉以及地球健康的表現。
面對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婚姻與家庭觀念,以及可能導致的災難性出生率下降,我們該如何推動不同的婚姻與家庭生活願景?我們該如何改變已接受阻孕與不孕觀念的社會文化心態?我們該如何消除目前將生育視為負擔的主流觀點,並讓人們重新認識並讚美生兒育女及家庭生活的內在價值?在這種新情勢下,什麼樣的家庭政策能有效促進家庭生活與生育?

當前的危機並非單純的經濟或社會問題,而是屬於精神層面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引入基督宗教對婚姻、生育與家庭生活的觀點,這一觀點根植於自然法則,數千年來一直是文明社會的基石。
正如《天主教教理》2207號所說:
家庭是社會生活的原始細胞。家庭是自然的社團,在那裡,男人和女人被召在愛情和生命的恩賜中,彼此把自身獻給對方。家庭中的權威、穩定和人倫的生活構成社會生活中自由、安全和友愛的基礎。家庭是一個團體,在那裡,人自童年,就學習倫理的價值、開始恭敬天主,和妥善運用自由。家庭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啟蒙。
婚姻與家庭是何等美好!想像它所包含的一切:分享一生的愛情;共同創造、迎接一個擁有永恆靈魂的人類生命;觀看孩子們與兄弟姊妹、堂表兄弟姊妹共享生活的喜悅;無數的經歷與回憶;培育一位神父、醫生、木匠、工程師、藝術家、母親、父親或聖人的潛力;子孫滿堂的奇妙;如此等等,無窮無盡的可能性。

迎接孩子能並且確實帶來極大的幸福與滿足。然而,這需要一顆無私且充滿望德的心來勇敢邁出這一步。丈夫與妻子在迎接生命禮物的同時,願意承諾自己將一生奉獻於對方;感受到孩子的痛苦與喜悅如同自己的;並為對方的幸福負起責任。他們必須認識到,這些責任並非重擔,而是通往真正自由的唯一道路,並相信與實踐這一真理:自由在於承擔責任。他們應明白,責任與愛情實際上是手牽手同行
政府干預的失敗清楚地顯示,我們無法依賴技術官僚的解決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通過在我們自己的家庭中創建生命文化,來對抗這種反對生命的偏見。我們必須培養對婚姻生活的熱情,這種熱情會傳染並蔓延到我們自己的孩子,並通過他們的榜樣傳遞給我們的近人、團體,甚至更遠的地方。
沒有堅強的婚姻和家庭作為基礎,社會將繼續解體。結婚和建立家庭,最重要的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望德。孩子是我們價值觀、傳統和願景的承載者。迎接新生命來到這個世界,就等於說,我們全心相信生命是美好的,未來是光明的。
文化的復興不是一年的工作,也不是十年的工作,而是代代相傳的事業。這艘巨大「反對生命」的船,將需要幾十年才能扭轉,我們或許無法在有生之年看到顯著的結果。解決方案必須是多年來的教會教理培育與福音傳播,以及政府支持的生育政策和計劃,以對抗半個世紀以來反對生育的宣傳
只有捍衛婚姻並加強家庭,社會才能復興。所以,讓我們拿起鋤頭,為我們的孩子和他們的孩子的孩子們培養一個更光明的未來。
 
文章來源: Human Life InternationalDemographic Winter Follows the Decline of the Family
翻譯: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 生命倫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