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News

2025.04.23 人工生殖所付出的代價

人工生殖所付出的代價

人工生殖(IVF)的新生兒近年來逐漸提升,從87年有統計資料以來,占比從0.86% (2,317/268,881),提升至111年的8.3% (11,549/139,110)。政府從110年7月起加大補助對象,並打算修法擴大至單身女性及女同志伴侶。本文指出人工生殖導致更多人類生命遭受遺棄、操縱人類本源、剝削女性的不道德情形,期待政府建立友善婚育的政策。


(資料來源: 國健署111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p.29)


1. 胚胎就是人類生命的開始

人類(Human Being)的生命從何時開始? 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翻開醫學教科書,現代胚胎學和生物學的研究都可以肯定的說:是從受精形成接合子(zygote,精卵結合形成新的細胞)開始。《Moore人體胚胎學》:「人類的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從女性的卵子被男性的精子受精時開始。」[1];Langman’s 醫學胚胎學:「發育始於受精,即雄性配子(精子)和雌性配子(卵母細胞)結合產生『接合子』的過程。」[2];發現唐氏症染色體異常的傑羅姆·勒瓊(Jérôme Lejeune)博士說:「接受受精發生後一個新的人類已經誕生的事實,不再是個人喜好或觀點的問題。從受孕到年老,人類本性並不是一種形而上的爭論,而是明確的、實驗證據。」[3]

透過理智、胚胎學和遺傳學的研究與證據,「在一個生命的起端階段,便有人的個體存在」(《生命的恩賜》,I-1) 因此,生命從受精卵形成的獨特個體開始便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應該絕對的受到尊重和保護。」(《天主教教理》,2270號)

天主教會最早於 1987 年,在《生命的恩賜》(Donum Vitae)中,明確表達對體外受精的反對立場,直到2018《位格的尊嚴》(Dignitas Personae)依然如此。人工生殖刻意將夫妻性結合與生育分開,使生育被實驗技術取代,且將人類胚胎當作一團細胞而使用、篩選、丟棄及允許大量墮胎,導致降低對生命的尊重。

2. 人工生殖過程涉及大量遺棄胚胎

遺憾的是,人工生殖既製造生命,也毀滅生命。自1978年以來,已超過1000萬名孩童透過人工生殖出生 [4],但每個出生的孩子背後,有更多的兄弟姊妹被銷毀、實驗或冷凍。根據美國輔助生殖技術協會 (SART) 和美國疾管局 (CDC) 的數據,2004-2013年間植入的胚胎中超過7成6以上的胚胎被犧牲[5]。從台灣國健署111年人工生殖報告中數據計算,人工生殖平均每出生一個孩子,就至少有3個以上的小生命被犧牲 [6],而其中還未包含未植入而被冷凍的胚胎。據估計,透過體外受精產生的胚胎中多達八成以上最終面臨被冷凍、被遺棄和銷毀的命運 [7、8、9]。台灣人工生殖法第21條規定,人工生殖機構應予銷毀「保存逾十年」的胚胎,或是把小生命當生物材料「提供研究使用」,若不願銷毀就要繼續支付每年高昂的冷凍費用。當美國阿拉巴馬州最高法院裁定冷凍胚胎視為兒童之後,該州一些人工生殖診所已經暫停營運,因為丟棄胚胎是該過程固有的一部分 [10]。人工生殖通常以「純粹功利性對待胚胎」,把胚胎看作一團組織細胞來利用,而不是看成應被視為具有生命尊嚴的個體。每一次成功的人工生殖受孕,都是以無數被犧牲的胚胎生命為代價,但大多數人卻沒有意識到這類大規模毀滅胚胎的人工生殖產業有什麼道德上的問題。遭冷凍的胚胎是一種無法解決的不正義,並產生諸多問題 [11]。為此,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曾「呼籲全球科學界,尤其是醫生,拿出良心,停止製造人類胚胎,因為似乎沒有符合道德的方法,可以解決成千上萬人類『冷凍』胚胎的命運。這些胚胎擁有最基本的權利,應該被視為人類,受法律保護。」(《位格的尊嚴》,19號)

3. 人工生殖以技術操縱人類本源

人類生育繁衍的行為需要被尊重,孩子是夫妻與造物主合作,在愛中結合的果實。此愛的結合與導向新生命的誕生,並與後代建立起家族譜系的倫常關係,不應被操弄或任意破壞。但是,體外受精的技術並非輔助夫妻生育,而是取代夫妻的生育,使夫妻間愛的結合與生育分開。「將胚胎的生命和身分委諸於醫生和生物學家之手,從而助長科技操縱人類本源的命運。這種操縱的關係違背了父母和孩子共有的尊嚴和平等」(《位格的尊嚴》,17號) 夫妻並非主導生育過程的主角,而只是實驗室材料的一環,並由實驗室技術人員和基因檢測決定哪些為應該活下來的人類,使人類繁衍淪為機械化的製造過程和商品。如果牽涉到使用捐贈的精卵或代理孕母,則更將完整的父母職分裂,形成基因遺傳的父母、懷孕父母、養育父母,也硬生生地剝奪子女應由其親生父母出生的權利。而且人工生殖後代也有較高的健康風險 [12],而這些子代的照護及日後的治療勢必會增加家庭和健保的支出。

4. 人工生殖加劇對女性的剝削

接受人工生殖的女性需要經歷打賀爾蒙激素、排卵針、植入胚胎、有時還要加上免疫抑制劑等,有研究顯示生殖治療有「可能會增加侵襲性、邊緣性卵巢癌和甲狀腺癌的風險」[13],且取卵過程亦具有卵巢過度刺激症的風險,甚至有致死的案例 [14]。以生育機率來看,女性平均胚胎植入3次,有一次活產而另兩次未懷孕或死產,且越高齡失敗率越高。人工生殖給夫妻雙方帶來沉重的身心靈和財務壓力,尤其失敗後的焦慮、壓力和憂鬱。不孕是一件難過痛苦的事,生殖產業卻是利用此弱點來牟取暴利。國際醫學期刊The Lancet (《柳葉刀》) 近期一篇文章說: 「對子女的渴望可能非常強烈,而不孕問題對心理健康影響深遠,可能導致焦慮、憂鬱以及關係失調。許多女性經歷多次人工生殖療程卻未能成功,帶來失落與哀傷……以營利為導向的生殖產業不應繼續利用那些渴望擁有孩子的人的脆弱處境來牟取暴利。」 [15] 此外,生殖產業也間接促成人口販賣與卵子市場,將女性身體商品化,一些網站列出她們的眼睛顏色、頭髮顏色、種族、身高和體重[16]。今年(2025年)2月也發生泰國上百名女子遭中國犯罪集團騙至喬治亞的「強迫取卵」事件 [17]。一些國家甚至允許代孕將生育風險轉嫁其他弱勢婦女的剝削行為 [18]。

5.政府對婚姻與家庭的政策

目前政府似乎把人工生殖當作少子化的解方,並加大補助和適用對象。但這是否有助於提升男女生育意願,或者誤導民眾以為有人工生殖便可有恃無恐而更晚婚晚生。政府必須教育民眾小胚胎的生命尊嚴、婚姻中性結合與生育不可分開的價值觀、把握生育的黃金年齡,或協助未婚男女進行婚育規劃,鼓勵更早建立婚姻與家庭,避免過了生育年齡導致不孕的情形等。應積極幫助渴望生育的非預期懷孕婦女生下孩子,減輕懷孕與分娩的費用,並優化收出養制度。面對不孕情形也有更好的選擇,如推廣和補助自然生殖科技(NaPro Technology)治療夫妻不孕問題,而使其能自然行房受孕;倘若真的不孕,也學習敞開胸懷,收養孩子。

結論

人工生殖背後涉及的胚胎生命權不容忽視,胚胎是人類生命的起點,生殖製造過程中大量胚胎被遺棄、冷凍或銷毀,是嚴重侵害無辜生命的事實。此外,亦助長科技操縱人類、破壞家庭倫常與父母職,犧牲子女的利益。其對女性身心健康帶來嚴重負擔,催生出人口販賣、卵子市場與代孕產業,加深對女性的剝削。政府應該加強友善婚姻家庭的政策,確保對生命、夫妻生育與婦女的尊重不被科技與商業利益所取代。


本文已刊登於【喜訊雙月刊】155期,生命與家庭專欄,9-14頁。

 

參考資料
【1】K. L. Moore, The Developing Human:Clinically Oriented Embryology, 9th ed. 2013, Ch1.
【2】 T. W. Sadler, Langman’s Medical Embryology, 14th ed. 2019, p. 14.
【3】 When Does Life Begin?
【4】G. David Adamson, “Global fertility care with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2023.
【5】Sanaz Ghazal, “Embryo wastage rates remain high in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 a look at the trends from 2004–2013 in the USA”, 2016.
【6】當年度死產數(包括減胎)佔總胚胎植入數為77.4% (總植入週期x平均植入胚胎數 - 活產數)
【7】Brian Clowes, “In Vitro Fertilization Ethics”, 2024.
【8】M Simopoulou , “Discarding IVF embryos: reporting on global practices”, 2019.
【9】Steve Doughty, “1.7 million embryos created for IVF have been thrown away, and just 7 per cent lead to pregnancy”, 2012.
【10】Rachael Robertson, “Why Discarding Embryos Is Inherent to the IVF Process”, 2024.
【11】Fr. Francesco Giordano, “The Frozen Embryo Problem”, 2020.
【12】H. Y. Chang, "Children Conceived by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Prone to Low Birth Weight, Preterm Birth, and Birth Defects: A Cohort Review of More Than 50,000 Live Births During 2011-2017 in Taiwan", 2020.
【13】ASRM, “Fertility drugs and cancer:a guideline”, 2024.
【14】Swati Tyagi, “Sudden death of an egg donor during oocyte retrieval due to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2022.
【15】The Lancet, “The fertility industry: profiting from vulnerability”, 2024.
【16】DonorNexus
【17】「中國『地下代孕』跨國犯罪升級版:百名泰國女子遭騙至喬治亞強迫取卵」

【18】「希臘代孕診所是否為了利益而犧牲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