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源下載
- 手冊《為支持生命辯護101》
手冊《為支持生命辯護101》
為支持生命辯護101

《為支持生命辯護101》是專為推動生命倫理教育、培養公眾在墮胎議題上理性對話能力而編寫的實用指南。本手冊不僅整理了社會中最常見的反對「支持生命立場」(Pro-life)的論點,更提供以科學、道德及基督宗教精神為基礎的清晰回應。內容兼顧事實依據與同理心,幫助讀者在面對激烈爭辯或錯誤資訊時,能以溫和堅定的方式表達真理、維護弱小生命。
本手冊的特色在於,對於每一種常見的支持墮胎主張,都以逐條反駁的方式展開,並輔以醫學、哲學、法律與歷史資料,讓回應既有情感力量,也有理性基礎。除了理論層面,也收錄了許多見證與數據,幫助讀者理解墮胎對母親、家庭及社會的真實影響。
書中內容不僅聚焦於「生命何時開始」這一核心爭點,也延伸到女性權利、困難案例(如強暴、亂倫、危及母親生命)、墮胎與醫療照護的關係、常見口號與標語的破解、對支持生命者的批評回應,以及針對計劃生育協會(Planned Parenthood)的迷思澄清。本手冊既是學習工具,也能成為演講、宣導或街頭對話的隨身參考。
每一位人類,無論年齡、健康狀況、出生前或出生後,都擁有與生俱來的尊嚴與生命權。科學證據早已證實人類生命自受精開始,因此,保護未出生的孩子,是普世的原則與責任。
這本手冊適合多種讀者,包括:
- 希望在墮胎議題上能清楚表達立場的一般信徒或公民
- 從事教育、牧靈或倡導議題的人員
- 在校園、職場或社交場合中常面對生命議題者
- 需要整合生命倫理、法律與科學論據的生命志工
無論是在公開演說、街頭活動、網路討論,還是與朋友的一對一對話中,手冊為您提供簡明而有力的支持。我們在辯論中不忘人性與同情,在面對不公義時勇於發聲,在維護生命的使命上持之以恆。透過本手冊的裝備,讀者將能更好地面對挑戰,並用真理與愛去影響社會,讓更多人認識到,每一個生命,不論大小、強弱、出生前或出生後,都值得被尊重、被珍惜、被保護。
Pro-Life Apologetics 101 pdf
為支持生命辯護101 中文 pdf
AI詢問文件相關問題
目錄
一、未出生的孩子是一個人嗎?
1.「我們不知道生命何時開始。」
2.「那不是嬰兒,那只是一團細胞。」
3.「我的身體,我的選擇。」
4.「那不是一個生命,只是一個可能的生命。」
5.「胎兒不是嬰兒,因為他還依賴母親。」
6.「我反對晚期墮胎,但懷孕初期應該是女性的選擇。」
7.「最高法院說胎兒不是生命,《羅訴韋德案》是全國法律。」
8.「胎兒不是人,因為他缺乏意識、自我認知與超越性思考能力。」
二、女性的權利與墮胎
1.「女性的權利凌駕於胎兒的權利之上,因為她已經活著或已經存在。」
2.「女人有選擇的權利。」
3.「女人不應被強迫生育。」
4.「墮胎對於促進女性平等是必要的。」
5.「經濟困難的女性需要墮胎,這樣才能擺脫貧窮、追求更美好的未來。」
6.「要信任女性。墮胎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女性不會輕易做出這樣的選擇。」
三、墮胎是基本醫療照護嗎?
1.「如果墮胎不合法,女性就會回到非法、不安全的地下墮胎,就像合法化前那樣。」
2.「墮胎是醫療照護。」
3.「墮胎是一種安全、合法的醫療程序。」
4.「墮胎是女性與她的醫生之間的個人決定。」
四、回應困難案例
1.「強暴受害者不應被迫懷上施暴者的孩子。」
2.「墮胎可以拯救生命。」
3.「墮胎是為了保護女性健康。」
4.「墮胎患病或有殘疾的孩子,是為了避免他們受苦。」
5.「如果孩子會被虐待或被忽視,或孩子將出生於貧困或有問題的家庭時,墮胎是一種有同情心的決定。」
五、回應支持墮胎的口號與標語
1.「每個孩子都應該是被愛與被渴望的孩子。」(這個孩子不被愛或不被渴望,所以墮胎是可以的)
2.「女人有選擇的權利。」
3.「墮胎對促進女性平等是必要的。」
4.「我的身體,我的選擇。」
5.「讓你的玫瑰經遠離我的卵巢。」
6.「這個世界人口太多了。」
六、回應對支持生命者的批評
1.「支持生命者根本不關心有需要的女性。他們只在乎未出生的孩子,而且只在孩子出生之前。」
2.「你們收養過多少不要的孩子?」
3.「你們為什麼不去餵飽街友,或照顧那些已經出生的孩子?」
4.「四十天為生命祈禱的活動不合乎聖經。」
5.「你們沒資格來這裡判斷或騷擾女性。」
6.「四十天為生命祈禱只是政治行動。」
7.「墮胎只是其中一項議題。支持生命的運動不該只專注於墮胎,應該把各種議題都納進來。」
8.「你們沒有權利把你們的宗教信仰強加在別人身上。」
七、回應關於計劃生育協會的迷思
1.「這裡不進行墮胎!」
2.「墮胎只佔計劃生育協會服務的 3%。」
3.「但計劃生育協會也做了很多好事啊!」
4.「納稅人的錢並沒有用來支付墮胎費用。」
5.「計劃生育協會沒有販賣器官。那些影片是剪接過的假影片。」
6.「計劃生育協會與其他墮胎機構的存在,是為了幫助少數族裔與貧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