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吉安娜生命維護中心
關於我們
中心主旨
成立沿革
服務內容
聖吉安娜
聖吉安娜與伯多祿的愛情故事
全台非預期懷孕婦女服務網
最新消息
中心消息
開辦課程
活動報導
新聞報導
議題探討
維護生命活動
活動回顧
活動回顧
感恩祭
中心團體
課程回顧
國際會議
自然家庭計劃
自然家庭計劃是什麼?
克賴頓生殖照護系統 CrMS
自然生殖科技
資源下載
教會文件《人類的生命》通諭
教會文件《生命的福音》通諭
教會文件《人類性的真理與真諦》
教會文件《關於⼈類之愛的教育指引》
教會文件《位格的尊嚴》訓令
教會文件《慈善的撒瑪黎雅人》信函
手冊《台灣地區天主教會生命倫理指引》
手冊《貞潔生活的教理培育》
手冊《為什麼我們不需要墮胎》
手冊《自然家庭計畫》
手冊《婚姻 Marriage》
手冊《為支持生命辯護101》
書籍《天主教基本倫理神學》
書籍《維護人性尊嚴 天主教生命倫理觀》
書籍《維護生命牧靈手冊》
書籍《祂造了男女》
書籍《瑪莉安,妳為何哭泣?》
書籍《愛、性與貞潔的真諦》
書籍《與兒童及少年談性說愛》
書籍《從死亡到生命》
國小教案〈人是天主愛的創造〉
中學教案〈他的身體 她的身體〉
影片《身體神學》
影片《席捲全球的性革命》
會員專區
繁體中文
English
Facebook
次選單
最新消息
News
中心消息
開辦課程
活動報導
新聞報導
議題探討
懷孕與生育
婚姻與家庭
人工生殖與代理孕母
墮胎與阻孕
安樂死
LGBTQ
青少年性教育
最新消息
News
議題探討
議題探討
2025.08.06
全球生育危機
全球生育危機
作者:
Shenan J. Boquet
神父
日期:
2025
年
8
月
4
日
文章:
Human Life International “The Global Fertility Crisis”
「別忘了:家庭是人類未來的搖籃。」
——
教宗良十四世,《家庭、兒童、祖父母與長者的禧年》
近年來,全球各地的出生率急遽下滑。這種下降在已開發國家尤其顯著,其中許多國家數十年前就已遠低於人口替代所需的出生率。
然而,在這段期間內,有一個已開發國家顯著地抵擋了這一趨勢。在美國,生育率在1990年代及2000年代初期持續維持在接近人口替代的水平。
可惜的是,近年來情況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最新資料,2023年美國的生育率降至歷史新低,每位女性平均僅生育1.6名子女
,遠低於維持人口所需的2.1名子女的替代水準。生育率低於此數字的國家,隨著時間推移,將逐漸面臨人口老化與人口總數下降的問題。
而一項新研究指出,傳統上所採用的2.1名子女的替代生育率實際上可能還過低
。由於生育率、死亡率、生活方式的差異,以及許多成年人選擇不生育子女的緣故,
人類實際上需要每位女性至少生育2.7名子女,才能確保避免人口下降和滅絕
。
全球出生率正在下降
如圖表所示
,美國的生育率在1950年代末達到高峰,接著在1960至1970年代初大幅下滑(此時期阻孕與墮胎變得普遍),之後在1980與1990年代略有回升。
然而,自2008年起,生育率又再次開始下滑。
當然,與南韓與日本等其他國家相比,美國的生育率仍算相對健康。在南韓,出生率已降至令人震驚的每位女性0.72名子女(沒錯,你沒看錯。平均而言,南韓女性生育的子女數甚至不到一個)。
在這些國家,越來越難見到孩子們在街上玩耍。學校紛紛關閉。隨著老人們相繼過世,年輕人湧入大都市,那裡是唯一仍有工作機會的地方,整個城鎮和村莊都空無一人。
現在,談論整個國家即將消失,已不再被視為煽動世界末日的恐懼。南韓與日本(總生育率為1.3)等國家,人口正在快速減少。然而,出生率變動的影響有明顯的延遲效應,且會隨時間而加劇。在接下來的數十年中,人口減少的速度將大幅加快。
即便南韓的生育率突然劇增,也不足以扭轉人口衰退的趨勢。這是因為數十年來的低出生率,已導致社會嚴重老化。
目前南韓處於育齡的女性人數,遠低於三、四十年前的水準。即使每位南韓女性突然決定生育遠高於目前平均的0.72名子女,也為時已晚。必須歷經數個世代、大幅提高出生率,才能逆轉這一趨勢。
美國出生率的下降
人口學家一直在追問的一個問題是:為何美國直到最近才出現這股全球趨勢?為何美國的出生率長期以來都高於歐洲或亞洲國家?
對於如此複雜的問題,答案不太可能只有一個。部分的答案顯然是:美國一直保持著已開發國家中最年輕、最有活力、最具前瞻性的地位。
美國是「應許之地」。當許多其他富裕國家已變得停滯不前、固守舊有模式時,美國仍是一個創新的國家,洋溢著樂觀氣氛,未來看來光明可期。
此外,當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
美國毫無疑問是所有已開發國家中最虔誠宗教信仰的國家
。而實際上,
宗教虔誠與生育率之間有極強的正向關聯
。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改變了?
生育率自2008年開始下降,這一事實指出了一個明顯的答案:即2008年的金融海嘯,以及隨之而來的失業率上升和普遍的生活壓力,是導致生育率下降的原因。
這個假設聽起來頗具說服力,但有一個事實卻讓它備受質疑:美國經濟早在數年前就已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完全復甦。股票市場目前處於歷史新高,
失業率也接近近代歷史中的最低點
。
但生育率卻仍持續下降!
從嬰兒潮到嬰兒荒
現代經濟的快節奏確實為年輕世代帶來不少挑戰,特別是在資訊過多與心理壓力方面,
但數據顯示,目前處於生育年齡的世代,比報紙上那些悲觀的標題所暗示的要富裕得多
。
事實上,儘管千禧世代(Millennials)與Z世代經常抱怨自己面臨困境,特別是與父母那一代相比,但現實是:他們的財富其實遠高於父母那一輩。
這種「更富有,卻感覺更貧困」的現象被稱為「金錢恐懼症(money dysmorphia)」。
正如Tali Sharot在接受NPR訪談時所指出的
,年輕世代之所以覺得自己貧窮,很可能只是因為他們不斷與他人比較,這都要歸功於無處不在的社交媒體以及人們在其中所接觸到的經過過濾的生活。。
換句話說,如果年輕世代選擇不歡迎子女,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貧窮,那麼他們其實是活在一個錯覺之中。
選擇事業而非子女的隱藏代價
事實是,
許多年輕人之所以不選擇生育子女,是因為他們的優先順序已經改變
。許多生活在更貧困社會的父母,仍會選擇生育的孩子數量遠多於一般美國成年人。
而且,與支持墮胎團體的抱怨相反,這不是因為開發中國家的夫婦缺乏阻孕與墮胎的服務。事實上,這些國家中有許多早已充斥著由跨國非政府組織提供的阻孕方式。
相反地,
許多開發中國家的父母談到的是:迎接孩子為他們的生命帶來極大的意義與喜樂。換句話說,「意義」幾乎肯定是關鍵詞,而不是財富,也不是經濟
。
問題是:人們認為什麼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是養育一個家庭?還是追求個人自由、旅遊與美食?
婚姻與家庭為何衰退
「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必在那裏。」主耶穌在《瑪竇福音》中如此說。如今,美國人的心越來越不再投注在下一代,而是放在自己身上。
如果我們要尋找近年來美國最顯著的變化,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看年輕一代的宗教信仰程度。
自1990年代末期開始,
美國自認為基督徒的比例開始下滑,而自稱「無宗教信仰」的人數大幅上升
。如前所述,宗教虔誠是預測生育率強而有力的指標之一。
為什麼會如此?簡言之,因為一位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會將「意義」寄託於截然不同的事上,與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截然不同。
重建生命文化
許多人指責基督信仰過於強調罪惡,是一種「消極」的宗教。然而事實上,基督徒往往比其他人更具樂觀精神。如果我們認為迎接子女進入世界是一種樂觀的表現(而這幾乎是普遍共識),那麼基督徒就遠比非宗教者樂觀得多。
請回想本文開頭所引用的那段話:在其中,教宗良十四世將家庭稱為「人類未來的搖籃」。
在同一篇講道中,教宗良十四世也讚揚天主教會在近幾十年封聖了多對夫婦。他說:「教會藉由將這些人樹立為婚姻生活的楷模,告訴我們:今日世界需要婚姻盟約,好使人能認識並接受天主的愛,並藉著婚姻的合一與和好的力量,戰勝那些破壞人際關係與社會結構的勢力。」
聖女小德蘭的雙親:聖澤利和聖路易•馬丁
這種對婚姻的理解,與世俗社會中的觀點截然不同!即便現今仍有人選擇結婚,其動機往往也沒有那麼崇高:也許只是因為這對伴侶「感覺」彼此相愛,並享受彼此的陪伴;或是因為雙方對旅遊或某項嗜好有共同興趣。
子女為何帶來生命的意義
此外,許多年輕夫妻本身就是離婚家庭的孩子,因此他們對婚姻的脆弱有深刻的認識。由於缺乏堅定的理想、缺乏良好的榜樣,再加上幾代累積的婚姻創傷,他們往往在第一次真正遇到困難時就放棄了。
然而,基督宗教對婚姻的理解,視婚姻為天主所賜的聖事,使人心超越短暫的情感,走向更崇高的境界。正如教宗良十四世在講道中所說:
「因此,我懷著感恩與希望的心,提醒所有夫婦:
婚姻不是某種理想,而是衡量男女之間真愛的標準,一種徹底、忠貞並富有果實的愛
(參閱聖保祿六世《人類生命》通諭,第9號)。這種愛使你們成為一體,並使你們按照天主的肖像,得以傳遞生命的禮物。」
他接著說:
「在家庭中,信仰與生命一起代代相傳。它如同家庭餐桌上的食糧、如同我們心中的愛被分享。如此,家庭便成為與耶穌相遇的特別場所,祂愛我們,並永遠渴望我們的益處。」
這正是這個世界可以扭轉老年停滯趨勢的關鍵:
重新找回對婚姻的奇妙驚嘆、欣賞家庭生活的美好、以及每個人的尊嚴與成聖的召叫!
無論經濟多麼穩定,財富多麼豐厚,都無法為年輕夫妻帶來希望。的確,我們需要採取一些措施,讓年輕人更容易負擔生育孩子的費用;但光靠這些手段,無法扭轉人口衰退的趨勢。許多國家,如加拿大與北歐諸國,已對有子女的家庭提供極為優渥的稅賦減免與現金補助,但這些國家仍持續面對出生率低落的困境。
真正能帶來希望之春的,是美國和全世界的精神靈性復興,讓我們的街道和遊樂場再次充滿孩子們的歡笑!
回列表頁
購物車
0
會員登入
購物須知
Facebook
捐助義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