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News

2025.10.13 為什麼要March for Life為生命而走?

 為什麼要March for Life為生命而走? 
為愛、真理與希望發聲的行動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天主所賜予的禮物,擁有獨一無二、不可被取代、不可被剝奪的尊嚴。然而,在今日的社會裡,這份最基本、最珍貴的禮物,卻正不斷地被輕視、被遺棄。當人類忘記生命的神聖,整個社會也就失去了道德的方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舉辦「為生命而走」(March for Life)的活動,為了喚醒大眾沉睡的良心,為那些不能為自己發聲的生命說話。

 

一、被遺忘的孩子:優生保健法下被犧牲的上百萬小生命
在台灣,自1985年起施行的《優生保健法》,40年寬鬆的墮胎政策,殘殺了上百萬無數弱小生命。而現代文化潮流出現了一種「更邪惡的新面貌…以個人自由的權利為藉口,將某些反對生命的罪行合理化。」(《生命的福音》,40號)
每一名胎兒,無論性別、健康狀況、發展階段,從受精卵形成開始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類生命,是一個跟你我一樣可能有美好未來的人。當法律允許母親因胎兒「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優生保健法》第九條第6款) 為理由而終止小生命時,我們其實正在傳遞一種價值觀:這個小生命與我相比不值得活。這不是法律問題,這是良心麻木的危機。
「為生命而走」是呼籲社會重新看見那一個個被遺忘的孩子,那些還來不及呼吸、微笑、哭泣、被愛的小生命。他們的存在提醒我們:生命的價值不是由父母的選擇、健康狀況或發展階段來決定,而是源自於天主的愛與創造。
 

二、科技的代價:人工生殖下犧牲的胚胎
在醫學進步的今日,「人工生殖」被視為幫助不孕夫妻的辦法。政府近年大肆補助人工生殖,甚至願修法擴大至單身女性和女女伴侶。然而,當我們深入了解人工生殖技術,便會發現背後潛藏著嚴重的倫理問題,「將生殖與人類完整的婚姻行為分開」及將「多餘的胚胎毀損或當成生物材料,任人隨意處置」。(《生命的福音》,14號) 孩子是夫妻與天主合作下被給予的一份禮物,而不是人有權利得到的物品,相反地,是孩子擁有一父一母的權利。人工生殖僭越天主的主權,使實驗室的操作技術取代了夫妻結合與生育不可分割的重要意義。
另外,為了提高成功率,生殖診所往往一次受精多顆卵子,產生大量胚胎,最終只挑選少數「健康」或「合格」的胚胎植入母體,其他胚胎則被冷凍、實驗或毀損。這意味著,在每一個「成功誕生」的孩子背後,可能有許多兄弟姊妹永遠停留在胚胎的階段,從未有機會誕生。這種技術實際上使人類生命淪為可被操控與篩選的物品。[1]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生命的福音》中明確指出:「人從受孕的那一刻起就應受到尊重」(60號)。教會明白不孕夫妻的痛苦,也建議不孕者可以採行幫助夫妻找出不孕病因及治療的「自然生殖醫療」[2],以幫助夫妻達到自然受孕的情況。
「為生命而走」提醒我們:人類生命不是科技的產物,而是天主的創造奧秘。
 

三、教育的危機:全面性教育令許多年輕人迷失
當前台灣教育部正在中學推行「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CSE),這是一個不教導性行為應是在男女婚姻與家庭背景下互信、互愛、互諒、互補、互助的意義,也不以貞潔與承諾為導向的性教育,而是鼓勵性探索、性愉悅、多種性傾向和性權利的性教育,並教導所謂「安全性行為」的阻孕方式,以及安全失敗後不得以採用墮胎方法的性教育。[3]
許多國中、高中生在這種教育氛圍中,很少被引導去思考:性是為愛而存在的,是在婚姻盟約中彼此奉獻、共同迎接新生命的行動。結果,我們看到青少年對性愈加隨意,青少年性傳染病逐年上升,甚至有學生認為:懷孕只是意外,可以解決掉這個生命。
「為生命而走」是在為台灣的教育發聲:呼籲建立以真理與德行為基礎的純潔教育,讓年輕人理解身體的尊嚴、婚姻中性的意義與生命的神聖。
 

四、死亡的文化:安樂死的潮流
今年8月執政黨立委提出的「安樂死法草案」已送交立法院一讀前的程序委員會通過。安樂死是源於受誤導的同情,認為與其讓人繼續受苦,不如讓病人早點死,不要讓病人拖著給家人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當社會逐漸以「重視效率」的角度來看人,這樣的社會看不見病苦中人的尊嚴和痛苦的價值,且變得越來越冷酷。近年來,全球「安樂死」與「協助自殺」的合法化浪潮,正逐步侵蝕著老弱殘病者的生命尊嚴,在美其名為自主自願「有尊嚴死亡」的包裝下,認為人能操控生死,「實際上,他們在死亡中看不到任何意義或希望,反而被死亡所征服、擊碎」。(《生命的福音》,15號)[4]
真正的慈悲不是放棄,而是幫助病人看見永生的盼望與在耶穌救贖下痛苦的意義,因此,政府應加強安寧醫療資源和提升家屬對病人的支持,「他心中最大的需求,是在受到試煉的時刻,能有人陪伴、同情和支持。」(《生命的福音》,67號)
「為生命而走」提醒社會:即使在痛苦中,生命依然有價值;即使在考驗中,人依然有盼望。
 

結語:喚醒「生命的文化」
當人們和平地走上街頭,舉起標語、唱出歌聲、默默地祈禱,那是在向社會宣告:
我們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是天主的肖象,
我們拒絕讓無聲的小生命被遺忘,
我們願意用和平的腳步傳達:維護生命從開始到自然結束。
或許,我們無法一次改變整個社會,但只要願意開始走,為愛而走、為真理而走、為人性尊嚴而走,就能讓希望的火延續。正如教宗良十四世所說:「在這個否認人性的世界裡,教會拒絕保持沉默。從受孕的那一刻起,每個生命都很重要。」
願我們的每一步,都為那些未出生的孩子、被遺棄的胚胎、受苦的病人、迷惘的年輕人而走。願這場「為生命而走」喚醒「生命的文化」,一個選擇愛、選擇真理、選擇希望、選擇生命的文化。
 

參考資料:
[1]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 生命倫理研究中心。人工生殖所付出的代價。喜訊雙月刊,155期,2025年4月15日。
[2] 張正坤醫師。〈有更好的選擇,認識自然生殖醫療〉。全國婦兒團體聯盟,2024年11月26日。
[3]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 生命倫理研究中心。基督徒家長應留意《全面性教育》的教材內容。喜訊雙月刊,157期,2025年8月15日。
[4]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 生命倫理研究中心。今天,我們比過去更需要《生命的福音》。喜訊雙月刊,158期,2025年10月15日。